專欄

【AQ樂世界】#46

17

Jun
2023

留心這五年多新發行古典唱片的愛樂者,會發現強調女性作曲家 或是黑人音樂家的專輯愈來愈多。先不論相對容易找到例子的聲樂界,鋼琴圈也有瓦茲(André Watts)、韋恩‧馬歇爾(Wayne Marshall)或是古伊爾(Stewart Goodyear)等流有非裔血統的音樂家。但是在宣傳上,唱片公司從來不曾像現在這般,如此強調音樂家的膚色。

兩年前,指揮家內澤特─塞甘(Yannick Nézet-Séguin)和費城管弦樂團在DG錄製一張美國非裔女作曲家佛羅倫絲‧普萊斯(Florence Price)兩部交響曲的專輯,現在這張新專輯收錄她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可以視為前張專輯的續集。

佛羅倫絲‧普萊斯出生於一八八五年,在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與芝加哥學習作曲、管風琴。她的作品數量龐大,但是在一九五三年逝世以後漸漸被世人淡忘,直到二00九年,後人在她曾經居住過的廢棄房屋裡發現大量作品,包括四部交響曲與兩首小提琴協奏曲的手稿。樂譜從二0一八年起逐一出版後,佛羅倫絲‧普萊斯這個名字才又重新回到音樂舞台。

雖然佛羅倫絲‧普萊斯有不少作品在音樂徵件比賽中獲獎,但是單純就音樂內容而言,即使大量使用非裔美國人 的音樂元素,我仍覺得她不算是有自己聲音的作曲家。舉例來說,得到沃納梅克基金會(Wanamaker Foundation)作曲徵件一等獎的第一號交響曲,其結構、和聲與配器,有太多模仿德弗乍克的痕跡。「模仿」和「靈感來自德弗乍克」是兩回事啊!至於內澤特─塞甘在唱片出版時所說,「希望能和柴科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任何一部交響曲一樣,成為管弦樂的經典曲目」的第三號交響曲,則是有太多俄羅斯作曲家的影子,要成為與前輩並駕齊驅的「經典曲目」,實在還有一段距離。

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有同樣的問題。獨奏家古斯比(Randall Goosby) 形容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是「對柴科夫斯基 協奏曲的深情回眸」,已經算是很客氣保守的說法、。仔細聽完整部協奏曲,會發現佛羅倫絲‧普萊斯不只「深情回眸」這兩次,而是「猶屢屢回頭望汝也」。至於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她看了巴伯好幾眼!

雖然不那麼認同佛羅倫絲‧普萊斯的作品,但是出生於一九九六年的獨奏家古斯比卻很值得一聽。古斯比的父親是非裔美國人,母親是在日韓國人,兩人在大阪認識,美國成家。雖然沒有任何古典音樂背景,熱愛音樂的母親讓三個孩子各自選擇學習一樣樂器。就這樣,七歲的古斯比透過鈴木教學法啟蒙學習小提琴,十三歲在底特律為非裔與拉丁裔弦樂家舉行的「史芬克斯大賽」(Sphinx Competition)中獲獎,並且參加帕爾曼夫人(Toby Perlman)創辦的音樂營(The Perlman Music Program)。進入茱麗亞音樂學院之後,古斯比繼續師從帕爾曼與韓裔小提琴家Catherine Cho。

先聽聽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以及佛羅倫絲‧普萊斯逝世前兩年寫的《崇拜》。古斯比的琴音沉穩素樸,沒有任何譁眾取寵,但是吟唱樂句的呼吸、分句細膩動人。

《崇拜》是一首表達宗教奉獻精神的作品,原本是一首管風琴曲,但是工作領域涵蓋古典到搖滾樂界的作曲家格雷 (Jim Gray), 把它改編為弦樂和小提琴獨奏。去年古斯比在笛卡出版第一張專輯時,已經和鋼琴家王鑄合作錄過一次。

格雷不愧是參與過各種類型音樂演出的老手,知道這樣的作品適合什麼樣的效果。只有短短三分多鐘,他讓這首讚美詩搖身變成一首能讓小提琴獨奏充分表現技巧的華麗冥想曲。我相信,這種結構清晰、目標明確的配器效果,是佛羅倫絲‧普萊斯本人做不到的,也因此賦予了這部作品全新的生命。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