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39

17

Apr
2023

四月一日是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一百五十歲冥誕。早在兩、三年前就看到不少單位為了這個日子摩拳擦掌,規畫各種紀念這位二十世紀傑出的作曲家、鋼琴家與指揮家的大型活動,尤其是俄羅斯坦波夫州伊凡諾夫卡這個小地方。拉赫曼尼諾夫妻子的娘家在這裡有一棟夏季別墅,一九一七年被迫永遠離開祖國之前,這裡是拉赫曼尼諾夫在俄羅斯最喜愛的居住之地,現在則已經成為拉赫曼尼諾夫故居博物館。

奈何計畫跟不上變化,今年有不少和拉赫曼尼諾夫相關的活動規模被迫縮小或是低調進行。雖然數量不多,還是有不少和拉赫曼尼諾夫有關的新唱片出版。這兩個星期,我想寫寫其中兩張印象最深刻的新片。

首先是鋼琴家、坦波夫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盧岡斯基(Nikolay Lugansky)在今年春天推出的鋼琴曲《圖畫練習曲》全集。這是盧岡斯基第二次錄製全套《圖畫練習曲》,從九歲開始,拉赫曼尼諾夫在盧岡斯基的演出曲目就佔據非常特殊的位置。他形容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除了有熾熱的情感,作品內容像風、又像流動的河川一般變化萬千。

二000年首度拜訪伊凡諾夫卡後,盧岡斯基才開始了解這個地方對於拉赫曼尼諾夫創作上的意義。作曲家固定在同一個地方創作的情況非常少見,拉赫曼尼諾夫卻有高達八成重要作品都是在這裡孕育誕生,包括兩組分別寫於一九一一年、一九一六到一九一七年間的《圖畫練習曲》。曲名的「圖畫」,指的是拉赫曼尼諾夫以音樂捕捉的視覺意像。

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出發點並不是表現鋼琴技巧,而是透過複雜的鋼琴語言表現他腦中十七幅豐富多彩的圖像。至於描寫的究竟是什麼畫面?拉赫曼尼諾夫才不告訴你。他鼓勵演奏者提出自己想法,更何況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自己也經常違逆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的註記;樂曲最終所要表現的,最重要還是詮釋者的想法。

幸好拉赫曼尼諾夫也不是那麼絕對。一九二九年,指揮家與出版商庫塞維茨基(Sergey Koussevitzky)探問拉赫曼尼諾夫能不能從《圖畫練習曲》選出幾首曲子交由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配成管弦樂,他會親自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演。為了讓管弦樂化的作品貼近腦中的圖像,拉赫曼尼諾夫破例在信中給雷史畢基一點線索,而雷史畢基把這些來自原創者的提示寫在樂曲標題,像是「市集」、「大海和海鷗」、「小紅帽與大野狼」、「送葬進行曲」、「進行曲」等等,為後人窺視拉赫曼尼諾夫創作意圖開了一道小門縫。有興趣的愛樂者,可以聽聽大植英次與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演出的這組作品錄音。只是,我覺得拉赫曼尼諾夫的提示很像蔣勳提示《少年台灣》書裡,〈少年笨港〉為什麼會出現妓女白牡丹:蔣老師給了線索,但是這線索反而讓人產生更多問號。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想像、思考和理解。

關於這些圖像,盧岡斯基在唱片解說冊裡寫下自己的「不負責任」意見。他強調這不是「破解」拉赫曼尼諾夫,只是提出個人意見與詮釋時想像的畫面依據。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觀點,就是被雷史畢基標為「大海和海鷗」的作品39-2。盧岡斯基把它和拉赫曼尼諾夫在一九0九年創作交響詩《死之島》聯結在一起。聽了拉赫曼尼諾夫的原作、雷史畢基的配器(https://youtu.be/xg4u-l1suh8)再聽《死之島》, 竟然發現兩首曲子都隱隱浮現出「末日經」的音型密碼!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