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35

07

Mar
2023

初次看到這一套唱片「向易沙意致意」,很容易誤會是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主辦單位從比賽實況選錄編輯的專輯。畢竟,現在的愛樂者對於比利時小提琴家易沙意(Eugène Ysaÿe)最大的印象,除了得自他知名的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提到他的諸多關於二十世紀初期小提琴法比學派文章外,就是這個曾經以他為名的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

不過,仔細看唱片的錄音時間,會發現除了兩首易沙意單樂章小提琴協奏曲,其他都是二0一八年到二0一九年間的新錄音。無論是新秀還是老將,演出者杜梅(Augustin Dumay)、雷諾‧卡普松(Renaud Capuçon)、蓋瑞‧霍夫曼(Gary Hoffman)、康托侯弗(Jean-Jacques Kantorow)、羅特(François-Xavier Roth)、德內夫(Stéphane Denève)、瑪麗亞‧米爾斯坦(Maria Milstein)、帕帕弗拉米(Tedi Papavrami)、阿爾明(Christian Arming)、愛馬仕弦樂四重奏與梁喬信……都是活躍於現今舞台上的音樂家。再細看曲目會覺得有點雜亂:易沙意作品之外,有更多法比作曲家,如德布西、蕭頌、勒克(Guillaume Lekeu)的樂曲,這又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樣的曲目能稱為「向易沙意致意」?

正如同製作這套專輯的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學院(Queen Elisabeth Music Chapel)執行主席所言,它並不是專門收錄罕見作品的易沙意作品全集,而是以音樂呈現當年易沙意在樂壇上的形象。因此在易沙意的作品裡,它特意避開錄音版本最多、與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同為小提琴家一生嚮往攀登的頂峰之作──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而是把重心放在小提琴曲、室內樂與罕見的小提琴協奏曲。

易沙意一八五八年出生於比利時列日,由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十一歲引起比利時前輩小提琴家魏奧當(Henri Vieuxtemps)的注意,積極支持與提攜他的音樂教育並且向樂壇引薦。魏奧當因健康因素離開比利時後,接替他訓練易沙意的,是波蘭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由於易沙意吸收與發光的時間正好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所以被認為是法比小提琴學派跨兩個時期的橋樑。

一八七九年,二十一歲的易沙意受聘前往柏林擔任樂團首席,樂團制式單調的日子讓易沙意開始試著創作打發時間,一生除了寫下大量小提琴曲、室內樂之外,逝世那一年還發表了歌劇。不過請注意,易沙意從來沒有受過專業的作曲訓練,因此他的創作是從模仿開始,這一點從帶有布拉姆斯影子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有法朗克風格的《悲哀的詩》都可以清楚聽出來。易沙意的配器或許可以從其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窺見其華麗,但是卻缺少技法上屬於自己的語言個性。

離開柏林後,易沙意前往巴黎發展獨奏事業,當他婚後回到比利時的時候,音樂事業的重心已經是放在推廣二十世紀法比作曲家,如:德布西、蕭頌、佛瑞、聖桑、勒克的小提琴作品,這就是唱片第二部分的重心:與易沙意有關、或是題獻給他的作品。法朗克著名的A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就是為易沙意而寫,由易沙意在自己的婚禮上演出;德布西弦樂四重奏則是由易沙意弦樂四重奏首演。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易沙意帶著家人逃往英國,但是他和學生,也就是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在前線籌畫一系列音樂會。戰後的法比樂壇由史特拉溫斯基、米堯、奧乃格、浦朗克等人主導,雖然易沙意還是受人尊敬的前輩,但是引領風雲的時機已經過去。一九三七年,伊莉莎白女王終於讓逝世六年的老師實現其遺願,也就是在比利時舉辦國際性音樂比賽,一九五一年改名「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奧伊斯特拉赫、科岡、克萊曼、胡乃元、列賓、曾耿元、諏訪內晶子、茲奈德、陳銳、吉列利斯、阿胥肯納吉……都是這個大賽的獲獎人。

易沙意也許過去並不是最廣為人知的作曲家之一,但是隨著世人對其成就的探索發掘,近年對他的關注日漸升高。下星期就讓我們一同聽聽另一張唱片,親自進一步體驗易沙意本人的音樂美學。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