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33

21

Feb
2023

看到這張唱片與唱片公司的宣傳文案,赫然發現指揮家賈維(Neeme Järvi)在去年六月也滿八十五歲了!

說到「賈維」,年輕一代愛樂者應該都是想起現任蘇黎士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德意志室內樂團音樂總監帕佛‧賈維(Paavo Järvi)。但是對於一九八、九0年代習慣購買唱片的愛樂者來說,「賈維」指的是帕佛的父親涅梅。無論是五官還是外貌,帕佛與同為指揮家的弟弟克里斯提揚(Kristjan Järvi)、長笛家妹妹瑪麗卡(Maarika Järvi),根本全是和父親用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賈維出生於愛沙尼亞,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師事拉賓諾維奇(Nikolai Rabinovich)與穆拉文斯基。一九八0年與家人移民美國後,正逢唱片市場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於是,宣稱不是很喜歡錄音的賈維搭上唱片熱潮,在BIS、Chandos、DG,主要與皇家蘇格蘭國家管弦樂團、瑞典哥登堡交響樂團,還有挪威卑爾根愛樂、底特律交響樂團,以及近年的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錄下超過四百張唱片,粗估超過一百名作曲家的作品。

為了與同時期幾乎也是「量產」唱片的卡拉揚、蕭提等人的市場區隔,賈維初期的曲目以北歐、俄國作曲家,像是史坦漢默(Wilhelm Stenhammar)、普羅科菲耶夫、圖賓(Eduard Tubin)、斯文森(Johan Svendsen)、葛利格、柴科夫斯基、林姆斯基─科薩科夫為重心,儘量避開德奧作品(不表示沒有錄)。

我永遠記得為了慶祝五十四歲的賈維在Chandos出版第一百張唱片,唱片公司買下一九九二年春天各大音樂雜誌封面。走進大型書店,一整排國內外音樂雜誌封面全是賈維側臉,差別只在手的擺放位置,那畫面實在驚人啊!因為在唱片數量與品質上的成就,《留聲機》雜誌在二0一八年把「終身成就獎」頒給八十一歲的賈維。

回到這張唱片。唱片的解說冊內文、封面設計完全沒有問題,但是Chandos的宣傳卻有特意模糊化文字誤導愛樂者之嫌。唱片是二0一九年五月與十月的演出錄音,當時賈維八十二歲;而去年和賈維慶祝八十五歲生日的樂團是塔林室內樂團。也就是說,這張唱片只是賈維近四年前與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某兩場音樂會實況,但含糊其詞的文字敘述,卻難免讓愛樂者誤以為就是去年的生日音樂會錄音。不過,接下來宣傳聲稱這張唱片是「這位傑出音樂家的個人名片」(a personal calling card for this remarkable musician.)倒是不假。它很賈維風格,也就是說,或許樂曲不是第一線知名作品,但是賈維總是能找出其中特有的趣味。

首先是華格納二十三歲譜寫的《波蘭序曲》,完全沒有一般人印象中熟悉的華格納,倒是很像韋伯加上一點點羅西尼的作品。接下來里格《小夜曲》的錄音也非常少。或許愛樂者會留意到第三樂章的優美,但是我特別喜歡戴上耳機細細欣賞賈維處理第一樂章的弦樂。樂團編制看似正常,但是里格把弦樂分成對等兩部分,左邊正常演奏,但是右手邊的弦樂全部加上弱音器。聽聽一開始兩種音色的弦樂對話,非常奇妙的感受。

接下來的兩首曲子都加入拉脫維亞國立合唱團,正好表現出合唱團的兩種面貌。布拉姆斯 為合唱團與管弦樂團而寫的《天命之歌》對比的是天堂的歡樂與塵世的苦難。合唱團在表現苦難樂段時的爆發力,剛好與接下來的莫札特《聖體頌》形成強烈的對比。賈維讓合唱團盡情發揮,人聲的音色與樂團融合為一整體,很少聽到這麼靜謐安詳又莊嚴的《聖體頌》,速度雖慢卻張力十足,還有那美麗的極弱音。我得說,這是我非常喜愛的《聖體頌》版本之一,也是賈維指揮藝術的極緻表現,非常值得一聽。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