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32

13

Feb
2023

雖然封面只有簡單的色塊和標題文字,但是Melodiya 在今年初發行的這張專輯,讓我想起好多背後的故事。

一九六七年一月,BBC交響樂團 在巴比羅里(John Barbirolli)與布列茲(Pierre Boulez)的帶領下,於東歐布拉格、列寧格勒與莫斯科三座城市巡迴演出。因為已經有唱片流傳,對蘇聯愛樂者來說,布列茲帶來的曲目與獨奏家都是他們較感興趣的一組:史特拉溫斯基、巴爾托克、德布西、第二維也納樂派、指揮家本人的作品;獨奏家是五年前剛在莫斯科拿下柴科夫斯基大賽第二名的鋼琴家奧格東(John Ogdon)與女高音哈波(Heather Harper)。

而巴比羅里帶的第二組曲目,則是海頓與西貝流士的交響曲,並且與二十二歲的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演奏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雖然杜普蕾與巴比羅里在兩年前錄下至今依然雋永的艾爾加唱片,但是錄音在蘇聯尚不普及,只有音樂學院少數人士知道「杜普蕾」這個名字。因為一九六六年,杜普蕾曾經到莫斯科向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短暫學習,讓羅斯特羅波維奇驚為天人。

現在,杜普蕾和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幾乎已經畫上等號。對她幫助最大的,莫過於從十歲看著她成長,直到二十歲才首度合作的巴比羅里。巴比羅里也是個大提琴家,當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在一九一九年首演的時候,巴比羅里就坐在樂團的大提琴手位子,親眼看著擔任指揮的艾爾加,因為排練時數被壓縮,因而面對協奏曲首演失敗的痛苦。後來巴比羅里也演奏過幾次獨奏部分,以他的經驗,給了杜普蕾很多全方位的建議。

雖然因為經費問題,EMI錄音時選了倫敦交響樂團,而不是與巴比羅里更有默契的哈雷管弦樂團,但是當中屬於二十歲少女的青春熱情與超出二十歲少女的深度情感,卻是後來許多唱片都沒有的。出版近六十年來,還是許多愛樂者的最愛。

杜普蕾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和BBC交響樂團合作,曲目幾乎都是艾爾加的協奏曲。因為樂團隸屬於英國廣播公司,因此和杜普蕾留有許多不同版本的艾爾加協奏曲錄音,包括這一次巡迴在布拉格的實況。記得這張唱片在本世紀初發行時,曾引起過一陣討論,被拿來與兩年前的錄音室錄音相互比較。

但是一般來說,我不喜歡拿現場演奏與錄音室錄音做對比,因為兩種演奏環境各有無法取代的優缺點,無法一言斷定優劣。不過,這場布拉格音樂會也被認為是杜普蕾與BBC交響樂團合作艾爾加的最後一版錄音。Melodiya年初發行這張唱片,就像為杜普蕾與BBC交響樂團的艾爾加錄音補上最後一塊拼圖。因為BBC 並沒有為之後四天的莫斯科音樂會(一九六七年一月七日演出)和往後的演出留下錄音,這段樂壇傳奇乃成為絕響。

這一年,應該也是杜普蕾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年。就在出發前往布拉格前幾天,她在一場聚會上,和未來的夫婿鋼琴家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初次相見,並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的作品。BBC交響樂團首席、樂團巡迴演出經理都還記得,小姑娘在旅行中的心情十分愉快,不斷和旁人談論剛認識的「丹尼爾」。這一年六月十五日,兩人結婚了。只是當時不會有人能預料,這樣的美好日子只維持了六年。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