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30

31

Jan
2023

一月份金球獎最佳劇情類電影女主角獎,加上先前的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威尼斯影展,目前為止共計拿下十四座大大小小最佳女主角獎.由凱特‧布蘭琪主演的《TÁR塔爾》在年初引起一陣討論。

除了劇情外,愛樂者不免把焦點放在劇中和古典音樂有關的場面;例如演員「演」得像不像,細節專不專業等等。電影還沒有上映,暫且不討論這個問題,不過我因此聯想到一個話題:如果古典音樂家跨足電影或其他領域,又是如何呢?

我首先想到小提琴家帕爾曼 在《托斯卡》唱「獄卒」。沒錯,你聽到和多明哥對唱的男低音,正是帕爾曼本人。他上來告訴將被處死的男主角「需要的話可以請神父」,還收賄幫男主角偷帶紙條給托斯卡。從小提琴跨到聲樂,跨幅雖大,但總還是在古典音樂圈。

接著想起一些在電影客串露個臉的音樂家:演帕格尼尼的克萊曼,在《They shall have music》演自己的海飛茲,陳凱歌《和你在一起》裡的李傳韻......當主角的,有《帕格尼尼:魔鬼的小提琴家》(The Devil's Violinist)的大衛‧嘉瑞特(David Garrett),《藍色樂章》(La Note bleue)的奧雷尼札克(Janusz Olejniczak)⋯⋯最後,我想起了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俄國導演亞歷山德羅夫(Grigori Aleksandrov)早年與提出電影蒙太奇理論的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合作過多部電影,一九三四年和作曲家杜納耶夫斯基(Isaak Dunayevsky)推出蘇聯第一部音樂劇電影。不顧一九四六年已經有一部入圍坎城影展與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電影《葛令卡》,他在一九五二年決定拍一部自己的《作曲家葛令卡》。

由於在劇中飾演作曲家達爾戈梅日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的尤里‧柳比莫夫(Yuri Lyubimov)後來投奔西方,這部片子因此沉寂了一陣子。唯一會讓人提起的,就是飾演 #李斯特 的李希特。他在劇中不只親自彈鋼琴,還有非常完整的台詞。

劇情背景時間應該是一八四二年前後,當時俄國普遍接受來自歐陸的音樂,輕忽自己的作曲家。超級巨星李斯特來到聖彼得堡,住在被舒曼讚為「才華洋溢」,品味極高的音樂愛好者與業餘作曲家維耶利戈爾斯基伯爵(Mikhail Vielgorsky)的莊園並且演出。曲畢,在場人士不但叫好,還揶揄是該讓本地人聽點「真正的音樂」。

接著音樂會進入即興彈奏橋段,李斯特從裝滿曲譜的銀杯一一抽出莫札特、海頓、貝多芬的作品,突然,一段全新的主題吸引他的目光,那是伯爵剛剛放進去的樂譜。看到李斯特選上這段音樂,伯爵立刻吩咐僕人備好三套車,速速請作曲家葛令卡過來。

一曲演畢,李斯特在喝采聲中說「我不知道這是誰的音樂,但我敢打賭他是個天才」。伯爵立即上台宣布「剛才演奏的是我們的作曲家葛令卡所寫的新歌劇《路斯蘭與柳德蜜拉》〈黑海王進行曲〉」,並介紹剛到場的葛令卡與李斯特相識,李斯特熱情地下台向葛令卡握手致意。

由李希特演李斯特,相信沒有人敢質疑他的琴藝夠不夠格、彈琴不專業,但是看到李希特很認真「做」每個戲劇動作、說每一句台詞的模樣,真的很難不笑場。尤其是「演」出李斯特狂熱彈琴的模樣,很難讓知道內情的愛樂者不出戲啊。這麼一段長約六分鐘的影片,是李希特的螢幕處女作,也是唯一一次戲劇演出。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