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

你有想過座頭鯨的感受嗎?刪減版的《芬加爾岩洞》提醒人們過度破壞生態

12

Dec
2022



文/MUZIK編輯部


孟德爾頌的《赫布里德》序曲(Die Hebriden,一般常以 Breitkopf & Härtel出版時使用的「《芬加爾岩洞》序曲」稱之),是他受英格蘭與蘇格蘭之行啟發,於1830年譜寫的作品。如今,作曲家Ewan Campbell與劍橋大學經濟學家Matthew Agarwala合作,欲藉拿掉此曲部分音符的「刪減版本」,提醒大眾注意生物多樣性日趨減損的危機。


Agarwala指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有上百萬個物種被逼到絕種邊緣,大自然正「愈趨靜默」,包括他在內的研究者們知情已久,但警訊始終沒有真正深植人心 ── 而與科學報告相比,發自內心、帶有情感的音樂,應該能以另一種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


孟德爾頌1829年受愛樂協會之邀訪英,到達蘇格蘭Staffa島上的芬加爾岩洞時,靈光乍現,就此寫下了《芬加爾岩洞》序曲開頭以中提琴、大提琴、低音管引人想像洞窟之美的主題。1832年,全曲修改完成,次年在柏林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是他成就極高的巔峰之作,布拉姆斯甚至都說,願拿自己所有的曲子,換一部像《芬加爾岩洞》序曲這樣的作品。


據Agarwala所言,該曲原本約有三萬個音符,大致與1829年、孟德爾頌時代海裡座頭鯨的數量相當(編按:實際上當時估計約有15萬隻),但後來蓬勃發展的捕鯨業,卻把牠們逼入瀕臨絕種的困境。到了1960年代,全球只剩5千隻座頭鯨,直到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禁止商業捕鯨,才讓鯨魚數量止跌回升。


2018年時,全球座頭鯨總量達到13萬5千隻,其中13000隻棲息在北大西洋,不過這些鯨魚仍然受到捕魚器具、船隻撞擊、海洋噪音、氣候變遷,以及沿岸棲地遭到破壞的威脅。


當年孟德爾頌坐船前往英國、乃至來到Staffa島的旅途中,很可能親眼看過成群的鯨魚,因此,Agarwala與Campbell選擇了《芬加爾岩洞》序曲這部作品,加以刪減,來反映生態困境。


Campbell把曲譜分成幾個段落,來代表時間的變化;隨著音樂前進,拿掉愈來愈多音符,象徵鯨魚在這數十年間逐漸減少;曲終之時,音符又逐漸回籠,以正向的方式表達期待,希望未來鯨魚數量能以每年8%的幅度成長。


他說明,這個版本走到最低潮的時候,只剩下幾個零零落落、不太著調的音符。但即使面對毀滅性的破壞,大自然仍有復原能力,而且始終美麗,所以就算原曲2/3的內容都不見了,這個蒼白的戲劇化模仿,還是帶著微妙的美感:「『刪減』(Redaction)通常與審查、噤聲的歷史相連,我發現它很適合這部作品,我們展現的,正是人類活動如何讓自然日趨沉默。」

 


Campbell指揮刪減版《芬加爾岩洞》序曲、Agarwala旁白,在英國牛津郡的Wilderness Festival演出(7'20"處)


原文出處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