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22

24

Nov
2022

在許多鋼琴家、愛樂者的心目中,巴赫《郭德堡變奏曲》就像一座值得以一生去征服的高峰。每位演奏家對三十段變奏、主題、變奏與再現的風格都有不同看法,而且詮釋會隨著歷練成長出現完全不同的改變,就像顧爾德或是杜蕾克(Rosalyn Tureck)。

最近聽到中國鋼琴家杜天奇在二0一八年錄製的《郭德堡變奏曲》,看到國外樂評有一句「還是太年輕」時,我想了一下:顧爾德錄製第一版《郭德堡變奏曲》是二十三歲,算一算,當時杜天奇是二十六歲,年齡應該不是問題吧?正好近幾年有不少新的《郭德堡變奏曲》錄音問世,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三個由不到三十歲的鋼琴家錄製的新版本。


中國鋼琴家杜天奇

杜天奇一九九二年出生於貴州,在中國主要跟隨但昭義學習,二0一六年在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師從劉孟捷。從資歷上來看,杜天奇對於巴赫的作品,尤其是《郭德堡變奏曲》情有獨鍾。在不帶任何先入為主觀念條件下聽完整張專輯,我並不認同那篇樂評裡所寫的「時間還太早」。杜天奇的速度整體偏慢(約八十七分鐘),在錄音室無所遁形的麥克風捕捉下,可以聽到他對每一段變奏的聲部、音色、結構都做過深入研究。但是,問題就出在「深入研究」後產生的「想太多」。

或許是能接觸到的資料太豐富,「想太多」是很多三十歲以前「認真好學生」型演奏家最常出現的通病。太多資料資料、太多聯想、太多引申,結果小細節可以聽到各種巧思,但是卻不見整體架構與最重要的「演奏者個人觀點」,見林不見樹。杜天奇在naïve的錄音有一段宣傳影片,目前唱片只有片段卻沒有建立播放清單,但是有二0一八年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演出實況,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相較於杜天奇,同樣一九九二年出生的韓國鋼琴家Ji在二十五歲錄製的《郭德堡變奏曲》就很明顯聽得出他的立場和語言。他早年的音樂歷程非常「正常」,像是由韓赴美,十歲得到紐約愛樂青年音樂家比賽得到注意與大師讚美⋯⋯但是從本名Ji-Yong Kim到Ji-Yong,他的音樂也漸漸產生變化,二0一六年為Android拍的這一支廣告更讓知名度上升。決定使用全新而且簡單的名字Ji時,他錄了這張節奏感、重音十分有趣卻又不突兀的專輯(約六十鐘)。不管你同不同意,它就是Ji此刻要說的話,展現鮮明的個人主見。


義大利鋼琴家拉娜(Beatrice Rana)

最後是一九九三年出生的義大利鋼琴家拉娜(Beatrice Rana)的唱片。從鋼琴大賽崛起,但是熱愛巴赫,把他視為「初戀」的拉娜也說過一句很實際的話:「參加比賽最好避開巴赫⋯⋯免得讓自己暴露在評審可以完全把你幹掉的風險裡」。因為巴赫的音樂可以彈得很無趣,也可以有趣到不合評審的胃口,下場都是被淘汰出局。話雖如此,拉娜的詮釋並不誇張,可是七十八分鐘裡的起承轉合、各種變化的邏輯清晰,很難不被吸引。這是拉娜二十三歲的錄音,所以,年齡真的不是重點。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