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

【走入劇場】在一層又一層的標籤下,是活生生的人──盜火劇團《雪姬來的那一夜》

23

Nov
2022



盜火劇團推出「懸疑三部曲」的第二部《雪姬來的那一夜》,故事改編自登山領隊誘拐少女的社會事件,卻大膽地加入了愛情元素,試圖揭開謎團,並撕下事件背後的層層標籤。© 趙珮榕


文/林雅淳


「這是我寫過最浪漫的戲,但也是一齣非常殘忍的戲。」在採訪盜火劇團團長兼編劇劉天涯與本劇導演陳昶旭時,劉天涯以創作者的身分,為這齣戲下了這個註解。

若只看《雪姬來的那一夜》劇名,似乎有種日本推理小說的既視感,讓人預設劇情將會圍繞著某個事件打轉,在解謎過程多有著墨;然而當劉天涯談及創作歷程時,卻選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展現這齣作品的不同面向,那就是劇中角色「雪姬」與少女的淒美之情。

《雪姬來的那一夜》作為盜火劇團「懸疑三部曲」的第二部,劉天涯希望能透過「懸疑」類型吸引大眾,進而看見這部劇論述人類情感的本質,為兩個人之間純粹的情感所感動。
 

你以為的真相,是不是早就被他人的言語和眼光給殺死了?



雖然是新聞事件改編,劉天涯卻希望戲劇能讓大眾看見標籤化下的兩位青少年,以及身而為人對於愛與關懷的需求。 © 廣藝基金會提供


在《雪姬來的那一夜》故事裡,自稱來自漫畫《雪之國》的雪姬將未成年少女帶到山上,在警方接獲少女失蹤的報案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雪姬主動投案,卻不願透露少女的下落;記者 Kimi 為了挖掘雪姬的真面目和動機,展開調查,然而隨著調查越發深入、案件不停反轉,Kimi 也對自己所要尋找的「真相」感到茫然。就劇情來看,「追查真相」是一齣懸疑推理戲劇的主幹,然而劉天涯更想讓觀眾在與角色一同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意識到貼在人身上「標籤」,以及社會輿論如何將一個活生生的人「標籤化」。

《雪姬來的那一夜》的故事靈感源自2017年「登山領隊白凜誘拐未成年少女」新聞,那是登山奇才、也是獨來獨往女領隊白凜,誘拐不同名少女私奔登山的社會事件。案發當時熱議不斷,大眾都以自己的成見加以審視,媒體也不斷以渲染性文字強調白凜的角色扮演(Coser)與跨性別者身分,在她身上貼了一個又一個標籤。那個年代,次文化在主流趨勢中仍處於弱勢,主流大眾對其認知還不夠充足,而白凜既是跨性別者又是Coser,等於被雙重爭議纏身。
 


角色扮演者加上跨性別的身分,讓大眾很容易誤解雪姬/白凜,並在她身上貼了各種標籤。 © 廣藝基金會提供


劉天涯選擇讓筆下的雪姬也遭遇一樣的困境,當大眾被媒體渲染性的文字影響,對雪姬加以謾罵與指責時,似乎沒有人記得被層層標籤壓垮的她,內心也只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和其他人一樣想要追求陪伴與愛。這份生而為人珍貴的本質,在大人複雜的眼光與言語中被徹底抹殺,因此劉天涯決定將劇本重心放在雪姬與少女間的感情,讓觀眾意識到雪姬先是一個「人」,之後才有其他的身分。

導演陳昶旭在閱讀劇本時,認為不只是雪姬的本質被忽視,「輿論」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事件經由不同觀點與說法詮釋後只會越發模糊,就像 Kimi 訪問越多雪姬的關係人、得到越多片面的資訊,反而更無法看清真相究竟為何。輿論代表社會的共識,然而「多數」卻不一定等同「真實」。社會以輿論為武器,以標籤為墳墓,將事件當事人與真相埋葬入土,與其說《雪姬來的那一夜》是一段懸疑與浪漫並存的「冰封之戀」,不如說這是一場洗去偏見和誤解、警示人們不要被隨輿論而逐的大雪。
 


《雪姬來的那一夜》以視覺具象化了輿論的影響力。 © 廣藝基金會提供

 

結合漫畫與舞台設計,讓虛擬人物躍然舞台之上


《雪姬來的那一夜》設計了兩線並列的故事主軸,包括雪姬與未成年少女在漫畫《雪之國》裡獨處的世界、以及另一條 Kimi 實行調查的真實世界。為了完整呈現故事中「雪之國」及雪姬的設定,盜火劇團這次特別與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合作,將《雪之國》的故事改編成前傳漫畫,讓看完戲後意猶未盡的觀眾更認識雪姬,享受雙倍故事。至於為何在戲中還特別安插獨立的漫畫?劉天涯笑著表示是因為自己從小就非常喜歡漫畫,對她來說這部作品最浪漫的地方在於雪姬和少女在漫畫世界裡相依共存,捨棄現實世界走向私奔的決絕,因此這兩條主線將隨著劇情推演逐漸融合,直到結局變成雪姬與少女的兩人世界,分不清現實與漫畫。

兩條主線、兩個世界,該如何呈現在舞台上,也讓陳昶旭面臨了雙倍煩惱。他不僅在「雪之國」的舞台視覺加入大量流行動漫元素,也為了讓舞台角色設定與漫畫的視覺效果一致,特地邀請漫畫家一同加入服裝和髮型的設計討論。在漫畫與劇場的跨界討論中,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層出不窮,但劇團必須加以取捨,才能在視覺效果與執行難易度間找到平衡。他坦言腦力激盪時確實覺得很困難,但也為此感到熱血沸騰,希望能看見活生生的角色從漫畫裡走出來,走上舞台。

除了角色的造型,舞台也是一大考驗。陳昶旭選擇「山」作為主要意象,在不更動舞台主結構的前提下,配合舞台調度營造氛圍的轉換。當劇中人物彼此追逐時,稍不留神,回首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迷失於山稜中,忘記追逐的目標,也讓他笑稱排戲時就像在排「八卦陣」。雖然被劉天涯揶揄他的導演風格是「劍走偏鋒」,但陳昶旭想以出其不意的手法呈現故事,不讓觀眾感覺到無趣。
 


從登山事件衍生的戲劇,讓「山」的意象在劇中舉足輕重,更成為舞台的主結構。 © 廣藝基金會提供

 

最激烈的情感,也是最真實的樣貌


「喚醒我的內心,呼喚我的名字,並從黑暗中拯救我。」

這句歌詞出自美國搖滾樂團伊凡塞斯(Evanescence) 的經典曲目〈Bring Me to Life〉。當我們提問哪一首流行樂最適合比擬《雪姬來的那一夜》時,劉天涯毫不猶豫地選擇這首歌,而陳昶旭則提到 F.I.R. 飛兒樂團的〈我們的愛〉。兩首歌都情感激烈、張力十足,最能形容少女對雪姬的感情。細細品味兩首歌曲的歌詞和氛圍後,不但能一窺雪姬和少女的深刻羈絆,也能理解為何這部劇是劉天涯創作以來投入最多感情與心力的作品。

《雪姬來的那一夜》不只有強烈豐沛的感情湧動,還結合懸疑、浪漫、動漫、雙主線等等元素,可說是盜火劇團的集大成之作。不過在諸多亮點裡,故事的核心仍是最單純、同時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人與人之間熾熱的感情。不管社會給予多少標籤,出現多少聲音,這都不該被忽視,也不該被抹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