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20

09

Nov
2022

突然看到安涅斯(Leif Ove Andsnes)完整錄製德弗乍克為鋼琴而寫的《十三首詩意的音畫》,心裡的喜悅大過驚訝。第一次聽到這部作品是十多年前,無意間買到一張俄羅斯鋼琴家弗利爾(Yakov Flier)錄製的德弗乍克鋼琴專輯,一開始就是《十三首詩意的音畫》選曲。

第一首〈夜晚的路上〉牢牢吸引我的注意力;第九首〈小夜曲〉以簡單的和弦、旋律傳達出的寧靜平和氣氛更讓我反覆聆聽品味;還有最後明顯帶著管弦樂色彩的〈在聖山上〉,斯拉夫民族風味濃厚的〈富利安特舞曲〉,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可惜弗利爾只彈這四首。事後努力尋找,只找到一些很零散的選曲錄音,除了捷克鋼琴家拉多斯拉夫‧克瓦皮爾(Radoslav Kvapil)在一九六0年代末期的全曲錄音。

不過就在這三年,首先是巴什基洛娃(Elena Bashkirova)的《十三首詩意的音畫》專輯,接著是卡哈內克(Ivo Kahánek)一套水準整齊的德弗乍克鋼琴獨奏作品全集。上個月月底,安涅斯《十三首詩意的音畫》上市,突然一下子多出三個選擇!

德弗乍克的管弦樂曲、室內樂曲深受愛樂者喜愛,但是說到鋼琴獨奏曲這一塊,所有談到德弗乍克作品的資料都會默默跳過。原因無他:鋼琴並不是德弗乍克在行的樂器。他早年是中提琴手,雖然學過鋼琴與管風琴,但是程度只是一般。

女婿蘇克(Josef Suk)就形容過老丈人的鋼琴演奏水準講好聽一點是「有感情和男子氣概」;說白了,就是以「外行的方式敲敲打打」。雖然德弗乍克不少鋼琴獨奏作品明示作曲家並不擅長鋼琴,但是安涅斯認為,這一組一八八九年春天創作的作品絕對是值得注意的作品。

因為拉多斯拉夫‧克瓦皮爾的錄音,少年安涅斯對《十三首詩意的音畫》產生興趣,還把部分作品安排在鋼琴比賽的自選曲裡。在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封鎖期間,安涅斯終於在忙碌的行程中得到喘息的時間,有機會坐下來仔細研究這一套曾經在少年時期讓他著迷不已的作品。

在寫給樂譜出版商西姆洛克(Fritz Simrock)的信中,德弗乍克提到《十三首詩意的音畫》的每一首小曲都有獨立的標題,有點像是舒曼式的標題音樂,但是風格絕對不是舒曼。而我覺得它和柴科夫斯基生前最後一組為鋼琴而寫的十八首小曲很相似,都是以鋼琴描寫生命中的某段非常個人的片段記憶。

曲目雖短,但是內容豐富,樂曲的順序安排也有一定音色、動態、情緒上起承轉合的邏輯。柴科夫斯基比德弗乍克更了解鋼琴的性能,發揮的是鋼琴的專長;德弗乍克則像是把鋼琴當成一個管弦樂團,創造出一種很獨特的語言色彩。再加上融入他最擅長的斯拉夫舞蹈節奏,成為一組很有感染力的作品。

有興趣的人,不妨一首一首比較安涅斯與卡哈內克的詮釋。不是要分出優劣勝敗,而是同樣的音符與樂譜,兩個人的分句、呼吸、音色選擇卻完全不一樣,使用踏板的選擇也南轅北轍,因而產生出的兩種音響效果,竟然讓我產生是不同曲子的錯覺。也許正由於德弗乍克不嫻熟典型的鋼琴語言,反而給他一種特有的想像空間,也讓鋼琴家們多了詮釋的自由度。這樣一來,比較不同鋼琴家的「各自表述」不也是一種有趣而富啟發性的經驗?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