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2022
見證網路從連線時代至社群時代的郭沛昱,對於虛擬空間、虛擬物與人際有一定程度的觀察探討,這也形成《虛擬逃生口》的創作源頭。
我們與郭沛昱相約在火車站附近的共享空間,初夏午後,逼得人悶出汗來,郭沛昱卻一身神清氣爽地走來,一點都不局促,自有他的陽光爽朗。他說話亦是如此,節奏明快、不急不緩,才初見便自然營造出熟絡的氛圍。
他與我們細數從小見證網路的發展,Yahoo!奇摩聊天室、MSN,到後來批踢踢實業工作坊(Ptt.cc)、YouTube,帶來完全不同的溝通媒介轉變:「現在聯絡變得很方便了,比如我想念我高雄的朋友,可以拍一個短片傳給他,不再受到時間空間限制,」但反而因為聯絡的便利性,「我們不會刻意經營(人際)……人與人之間很有疏離感。」他開始思索社群媒體跟網路帶來什麼樣的社會變化,以及人與虛擬物之間的關係詮釋。他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無論現在處於元宇宙的何種階段、抑或是Web 3.0的倡議者,都還沒解開這個哲學難題:人類需要一個重新看待虛擬物的方式,以及建構新的、架構於虛擬現實之間的溝通文化。
他孵育中的新作《虛擬逃生口》,用了非常正向的態度探討此議題。《虛擬逃生口》討論的是VTuber文化與網路間的人際互動,甚至延伸至當下的新難題:網路霸凌。
腳本首先直擊城市化的孤寂感:許多高職業壓力、缺乏休閒時間與交友環境的人們,下班後無論是腦力或者心靈,都缺乏餘裕,僅想要快速且具陪伴感的撫慰。這種時候,閱讀、追劇、社交,可能都無法帶來即刻的舒緩,而VTuber則建構了一個無壓力的空間,可以透過互動,接納一個人的快樂與不快樂。
他注意到網路匿名性的特質,使人在抒發時不會有過度的包袱;同時也注意到人需要一個完美化的偶像來陪伴,因此虛擬人物可以填補這樣零缺點的需求。人們對於真人會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或者批判、或者對於展露自己的羞怯;然而面對虛擬人物,沒有一個具體評判標準、也沒有跟現實的牽連感,因此能有舒緩。同時,也因為人們能敏感地察覺VTuber是介於虛實之間(形象是虛擬的,然而背後有扮演的真人),這樣複雜的雙向關係與期待,是人性可愛又矛盾的表露,也是探討後現代人與虛擬物關係的切入點。
對郭沛昱來說,若我們將社會視為生物,便能感覺到社會是個有機體,存在相當的變化性。藝術是紀錄社會的一種方式,當社會有新議題的需求時,藝術能作為輕鬆的媒介。這樣的媒介也不一定需要太多理論,從大眾文化或次文化建構的討論性,或許更有親近感。郭沛昱敏銳地察覺到當代議題、同時也選擇一個很「異質」(郭沛昱語)的媒介來詮釋。因此他設想的《虛擬逃生口》,不是只有宅市場而已,也希望透過VTuber音樂劇的形式,縫合表演藝術圈與宅圈,讓兩端的人們能互相跨入/理解對方的領域。他的野心很大:讓大眾流行文化的消費力進來、讓小眾的表演藝術得以推廣出去、讓VTuber文化能因此開展新的角度,朝更成熟的、更穩固的方向走去。
「只要娛樂是正當的,就是好事。」沒有對於科技疏離的悲觀焦慮、也沒有表演藝術與宅文化誰高誰低,郭沛昱的《虛擬逃生口》是一個開頭,他期望的未來,或許跟日本初音(初音ミク)帶來的影響很類似:從消費者行為重啟文化發展,從次文化的沃土中孕育更多人才、表演空間與討論。
(文字/陳怡慈;攝影/ 趙珮榕)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