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2

03

Jul
2022

聽聞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計畫推出這張音樂劇《艾薇塔》、《歌劇魅影》與《日落大道》交響組曲已經好一陣子。可能是因為新冠肺炎大流行,當時倫敦各種管制措施讓計畫難以照表落實。

在去年下半年的某一天,突然發現它上市了,還配合唱片出版安排多場現場演出。我不是洛伊韋伯迷,但是「全新編曲」與「交響組曲」字樣點燃我的好奇心。

只是,唱片裡裡外外的文字都讓人感到納悶。在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找到編曲家安德魯‧柯提(Andrew Cottee)與指揮賽門‧李(Simon Lee)的名字,樂團從原來資料上看到的「皇家愛樂音樂會管弦樂團」變成「安德魯‧洛伊韋伯管弦樂團」。

軌序的標題更是讓人一頭霧水:《艾薇塔》交響組曲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一直到第六部分,《歌劇魅影》與《日落大道》也是一樣,然而什麼樣的樂曲結構可以被稱為「部分」呢?

作品交由他人配器很常見,我也能理解樂團名稱異動的原因。英國早年的管弦樂團本來就是很鬆散的組織,沒有固定成員,我十分認同把團名改成主旨一目瞭然的「安德魯‧洛伊韋伯管弦樂團」。更何況去年四月中旬這段非常時期,能找到八十一名音樂家更是難上加難。舉例來說,就在這張唱片錄音前一個月,演出場地依規定還是必須關閉,因此瑞士日內瓦室內樂團決定把樂季計畫裡的一場演出改為錄製唱片。

好不容易一切安排妥當,就在工作開始前三分鐘,傳來首席快篩陽性的消息。依規定,除了首席之外,五個與他接觸的樂手得立刻回家隔離,樂團一下子少了六個人。最後找到演奏過錄音曲目的羅曼德管弦樂團首席火速前來支援。唱片是錄出來了,但是很明顯聽得出樂團人數不足而且社交距離讓聲音變得鬆散。

所有能找到關於「洛伊韋伯交響組曲」專輯的資料,千篇一律都是洛伊韋伯「太棒了」、「太感動了」、「現場演出勝利與充滿希望地回歸」等空泛語句, 那,音樂到底是什麼?

第一軌還沒聽完,我就知道它和古典樂界認知的「交響組曲」完全是兩碼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
list=PLvwqeIoZWbdfJ4HDCAfdqYQn3BTGYhtp7🎼)。

戲劇作品改編成適合音樂會演出的組曲時,除了選出著名的樂段,還會注意轉型為一部真正的「管弦樂作品」,也就是要增強整體的鋪陳結構,包括各樂章間的個性對比,表現管弦樂團特色的編曲配置等等。這些要點,在這張「洛伊韋伯交響組曲」全部不存在,它的「部分」(part)不是樂章,而是把三首長度從二十到二十五分鐘不等的音樂分段,方便聽者快速找到想聽的段落而已。如果不從交響組曲,而是二十多分鐘的管弦樂曲角度來看,編曲有什麼特色?答案是,沒有,聽覺上和以前類似的編曲完全沒有兩樣。它就像一段流水帳,只是直白地以樂團演奏出音樂劇的旋律而已。

雖說如此,部分編曲段落還是有發揮的空間,就像《艾薇塔》交響組曲第一部分五十秒後的打擊樂。但是賽門‧李顯然不是嚴肅音樂的管弦樂指揮,所有可以發揮的樂段都讓它平鋪直敘過去。
 

它讓我想起一九九○年代,康澤爾(Erich Kunzel)與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出版普契尼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OLAK5uy_kL_9hsjKEy7LOGKx9Fxzg0ZXaxFLnlfjw🎼)、威爾第的歌劇詠嘆調管弦樂版,陸續又利用迪士尼、好萊塢、音樂劇與百老匯音樂錄成類似企劃。同樣走大眾路線,但至少音樂細節是處理過的,而不是只基本的「以管弦樂團演出」。

不過,這張唱片是在洛伊韋伯的公司「真的好集團」所有,重新翻修後的德魯里巷皇家劇院(Theatre Royal, Drury Lane)錄製,樂器的定位與層次都非常清楚。就錄音效果而言,那是真的好!

文/陳效真
音樂時代劇場文宣監督;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