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取自高雄電影節粉專 VR創作不再是幻想的境地,而是越來越在創作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出品、陳芯宜執導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今年9月勇奪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而台灣觀眾可以在高雄電影節,即日起至10月30日親自體驗這部作品。陳芯宜透過VR媒材,探索創作過程不同於電影方式的說故事語言,帶領觀眾與故事裡的角色一同身歷其境,創造出最佳體驗的沉浸式內容。
VR虛擬實境的創作與應用早已不是新鮮事,這些年來在各大國際影展成為矚目焦點,從坎城影展首次設立VR電影單元,到威尼斯、多倫多、釜山、東京、高雄電影節、台北金馬影展等舉辦VR電影放映與論壇。台灣的電影導演們不斷嘗試用技術探索想像的可能,用不同的媒材訴說著故事情節,將虛擬想像打造為真實的情境。陳芯宜的VR新作《無法離開的人》創造沉浸式體驗,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
《無法離開的人》以VR方式重現1950年代綠島曾關押政治犯的蠟像展示場,當年的政治受難者坤伯以導覽員的身分述說著當年情景,帶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一同經歷白色恐怖受難者當年無法言說的心情,回到當年的歷史情境之中,期盼喚起不同世代對這段歷史與人物的共感。
談到《無法離開的人》的創作想法、VR實際運用,陳芯宜認為「如何訴說故事?」是創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光是要表現「監視」,在VR創作就有很多不同的手法,創作者得去想像、摸索,才能讓觀眾沉浸在想傳達的情緒裡。「你要用空間方式去思考。」陳芯宜談到VR創作的重點,她運用拍攝劇情片、紀錄片和劇場經驗融會結合,提到:「空間的轉換其實VR就很劇場。看劇場的時候,它也沒有帶我們到不同的地方,一個舞臺就可以變化出很多的場景。」
圖取自 VR 體感劇院 VR FILM LAB 粉專 陳芯宜強調,VR電影不能跟一般動態影像與平面敘事相較,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與類型。她進一步指出「在接觸VR後,它要給的是整個空間感,因此觀者是進入一個空間,不只是看一個電影。」VR作品與一般電影的差異,名導蔡明亮初次體驗VR後也是感同身受,他認為「虛實轉換不如想像中單純。」接著蔡明亮首度拍攝VR作品《家在蘭若寺》,透過VR的製作經驗,他更堅信傳統電影中透過鏡頭堆疊、剪輯的畫面形式無法透過科技藝術直接複製,因此蔡明亮也強調:「VR和傳統電影兩者不可互相取代,但能各自發展出獨立的美學。」
VR世界的許多可能已由「未來式」變成「現在進行式」,陳芯宜《無法離開的人》尋找用VR說故事的語言,在創作生涯中探索全新的領域,發展出專屬於VR的語言,實踐「視界」開創的可能性,台灣觀眾即日起到10月30日能在高雄電影節的VR體感劇院觀賞這部作品,感受VR創作的魅力與無限想像。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