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2

06

Sep
2022

克勞斯‧馬凱拉(Klaus Mäkelä),一個這兩年不時在國外音樂新聞裡跳出來的名字。他來自赫爾辛基,今年只有二十六歲。二十一歲第一次指揮瑞典廣播交響樂團後三個月,樂團就宣布聘他為首席客座指揮。二十二歲第一次和奧斯陸愛樂排練後,樂團立刻和他談下一場演出以及合約,二十四歲成為該團在瓦西里‧彼得連科卸任後的音樂總監。

接下來又是第一次合作後,對方就和他談合約:二0二一年,馬凱拉成為巴黎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前一任是哈丁)。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謹慎一點,先是和馬凱拉簽「藝術夥伴」的合約,但是講明他的職銜在二0二七年樂季會改為首席指揮。

從加提(Daniele Gatti)在二0一八年乍然離職到二0二七年有近十年的空檔,但是大會堂管弦樂團願意等,願意給時間磨合。到時候,馬凱拉也只不過三十一歲。

國際樂壇上,經紀公司在背後強力運作,把旗下藝人強推上名不符實位置的例子屢見不鮮,但是馬凱拉的例子實在太神奇,神奇到我不相信有這麼多重要樂團能同時而且願意被運作。再加上馬凱拉在二0二一年與笛卡 簽下專屬合約,這就讓人更好奇了。笛卡上一次和指揮簽約是四十三年前啊!或許,這一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會是個解開以上謎題的鑰匙。

就和許多去年錄製的唱片一樣,原本這套專輯的計畫是樂季間演出實況錄音,因為新冠肺炎大流行改成錄音室錄音。二0二一年春天,當時全奧斯陸處於封鎖狀態,錄製這套專輯是全團唯一的社交活動。因為沒有音樂會就不需要排練其他曲目,大家心無旁騖沉浸在西貝流士 的交響曲裡。

在媒體的訪談裡,馬凱拉還談到一些防疫規定造成的「利」,例如社交距離強迫樂手更專心聆聽彼此、驚懼惶恐的社會氣氛讓音樂家更能感同身受西貝流士音樂裡的「悲」⋯⋯。但是整篇訪談讓我注意到的,卻是馬凱拉幾乎沒有談到他對西貝流士這個作曲家的看法,這也正是我對這套交響曲全集的最初印象。

雖然西貝流士肯定是馬凱拉很熟悉的作曲家,但是第一次聽完整套專輯,我找不出他對這名作曲家的整體概念,可是每一部交響曲又都有它的妙處,都有自己的個性。事後看到馬凱拉談到西貝流士的交響曲「主題很多,指揮有更多音色、聲部平衡、結構處理的選擇空間」時,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是的,馬凱拉是直接訴諸樂譜,講的是自己從中看到的樂句邏輯、聲部結構、音色,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作曲家個性或是作品時代背景。

聽過幾輪西貝流士交響曲後,我上YouTube找一些馬凱拉與奧斯陸愛樂、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的演出錄影,更肯定這樣的觀察。尤其是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那都不是傳統印象中的布拉姆斯 或是馬勒 的樣貌,可是都被馬凱拉翻轉出音樂的另一面,而且是讓人喜愛的面貌。

以馬凱拉在這套西貝流士的表現,他會是我每張專輯都必收的音樂家之一。非常期待他接下來與奧斯陸愛樂要陸續出版的蕭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